在一次聚会当中,牧师在讲道中讲到了保罗毕生的追求,就是他追求一生“完全得到基督”,直到见主的那一天。正如保罗所说:“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要得着上帝在基督里召我所得的赏赐。” 这是保罗人生的主旋律,是他最大的追求,因为他已经将耶稣基督当成他生命中唯一的至宝,而其他皆被保罗视为粪土。
聚会中,有的弟兄姊妹听得津津有味,而有的人却看起来目中无神,甚至有些垂头丧气。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问一个姊妹说:“姊妹,今天你听道了,感觉如何?是否对你的生命有很大的更新?” 姐妹想一想说:“实话说,我总觉得保罗的话调子起的太高,不够接地气,让我望而却步,深感自己根本达不到保罗那样的境界。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要追求赚钱,追求好的生活,但是我想我这一生都达不到把基督当作至宝,我就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向了我。”
听了这位姊妹很真诚的分享之后,接着旁边的一位弟兄也分享说:“我也有同感,在信主之后,时间越长越是发现信仰与生活的割裂,上帝的教导是要求我们专注于关注天上的事,可是对于我来说,这些似乎都离我太过遥远。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当中,我似乎只有把一日三餐、还清房贷、把孩子送上大学、成家立业之后,才能够有时间、精力来思想耶稣。如果像保罗那样,把一切看为粪土,只为追求得到基督,我想这对我来说太难太难。不仅如此,就连我自己的一些抽烟的问题都很难改掉,所以有时候越信主会越感到枯干无力。”
听完这些弟兄姊妹的分享之后,我其实也心有同感,因为我自己也是如此。可是转而一想,既然这是保罗生命所发出的告白,那么就是在上帝的恩典之中所完成的。作为上帝儿女的我们,想必也一定可以像保罗那样,将耶稣基督当成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至宝,而不仅仅是喊口号而已。所以这次和弟兄姐妹的讨论令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如何真正地将耶稣基督当成我们生命的至宝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本是吾珥一位尊贵的王子,他有仆人,有房屋,有尊贵的地位,可以说他在那里生活得很好,衣食无忧。可是当上帝呼召他的时候,他就头也不回地跟从上帝离开了老家的富饶之地。而当他去到迦南地之后,却发现那地大遭饥荒。
回想在老家的生活富得流油,可是自从跟从上帝之后,却连饭都吃不饱。即便如此,亚伯拉罕仍然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在那里寄居,住在帐篷之中,寻求上帝的带领。我在想,亚伯拉罕里面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才能使他甘情愿地放下老家的富足,而跟着上帝过穷苦的生活?直到我读到希伯来书的作者对亚伯拉罕的评价时才恍然大悟:“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有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
亚伯拉罕之所以愿意放弃老家富饶的物质生活,而跟从上帝在异地他乡过漂流无定的生活,是因为他的眼睛被打开而看到了天上那更美的家乡。这天上的家乡是上帝亲自设计、建造、装修的,是永远不会朽坏、永不被震动,并充满荣耀的。而相对于老家吾珥的房子来说,却是人所设计、所建造的,是会朽坏的、是短暂的。因此,对亚伯拉罕来说,他看见的是一座有荣耀、有恩典的圣城,里面有生命河、生命树,树上的叶子可以医治万民;那里没有饥饿,没有眼泪,没有疼痛,没有死亡,只有赞美和欢声笑语。因上帝要在那里和祂的子民永远同住。
正因为亚伯拉罕看见了天上之城,所以直到死时他也要求后代把他埋在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他相信在上帝的应许中得着了这片地,就是得着了天上的永恒之城。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不仅如此,亚伯拉罕所看见的,摩西也看见了。有见证的话说:“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作为基督徒,当我们没有看见基督的荣美,没有看到天堂的美好时,我们就一定不愿意舍下自己在地上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比起我们要“放下来”自己所贪爱的属肉体的情欲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祈求上帝让我们“看见”天上更美的存在,就是得着主耶稣为至宝。正如在《新情感的驱动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到:“真实的悔改首先不是改行为,而是换主人。也就是说,若要我们离开旧的习惯、旧的罪行,必须要让我们看见那更美好的事,看见更美的基督,这样我们才能满心欢喜地离弃自己的罪。”所以,悔改并不是在自己的身上缝缝补补,而是在基督里“脱胎换骨”;是看见了那更美好的,而竭力去追求与主过属天的、圣洁的、自由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对信仰感到空洞、对悔改没有动力、对天堂没有渴望的时候,我们与其道德式地要求自己按着真理去行,倒不如跪下来祷告,祈求上帝开启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天堂的美好。就像戴德生一样,他看见了上帝在天上为他存留的不朽的冠冕,就说:“我若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是中国,是基督。”还有历史中那些来到山东、上海、福建、广州的宣教士一样,即便当时的环境极其艰苦,但他们心里依然充满喜乐。因为世人看见的是他们去到了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去到的是一个“有基督的地方”;世人看见的是他们来到穷乡僻壤受苦,但他们看见的却是那在天上更美的家乡。
为此,悔改和爱主其实是一件事的两面。当我们爱主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悔改;而悔改的动力也是我们渴望更深享受与主同在的美好。这是基督徒应有的属灵情感,不再是通过道德的压力来给自己的行为“换零件”,而是从心里将主耶稣重新视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真正的悔改,亦会经历真正的自由。正如当主耶稣在山上向门徒显现的时候,他们因看见了基督超越世上万物的荣耀,便在赞美中感叹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 ”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