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微信

放下爱的“孤注一掷”:从人间围城到神圣怀抱

作者: 读者来稿 王元皓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20日 09:12 |
播放

婚姻是围城吗?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对婚姻的矛盾心理。或许,这种现象的根源,正是“你以为的婚姻”和“实际的婚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墙外的人,怀着一份对安稳的憧憬和对孤单的厌倦,想尽办法要走进去;而墙内的人,面对日复一日的消磨和责任的重担,却又时常萌生出想要逃离的念头。无论进退,人们总是在这座围城的内外,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剧本。

有些已入围城的人,眼巴巴地望向墙外的风景。他们看着那些单身男女依然可以悠哉游哉,昨天约了这位异性上街游逛,今天又与那位异性甜蜜腻在一起,好不快活!这份自由与流动的光景,瞬间引燃了心中的不甘,让他们眼热心痒,几乎要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凭什么?”“我难道要终生守着这位日渐褪色的‘黄脸婆’,或是那个疲软无力的‘软饭男’,过完这索然无味的一辈子吗?”

这份灼热的妒意和想要逃离的冲动,被墙外的新世代(尤其是Z世代)看得一清二楚。他们开始理性地计算婚姻的风险与回报。

于是,一股“不入城池,便无须逃离”的思潮在青年世代中蔓延。这绝非简单的享乐主义或对责任的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且具有时代性的“情感自保”。

他们观察着身边人的婚姻,眼见那份曾被宣扬为“神圣契约”的关系,如何在时间面前异化为一场高风险、低回报的生意。恋爱、婚姻的失败成本太高,代价不仅仅是破碎的关系和一张离婚证,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情感承载力的致命打击。他们不想被一个有限的人定义全部人生的痛苦。

就这样,在看清了人间之爱的有限性与无常性后,他们试图通过拒绝给出承诺,来最大限度地保护那个孤立且敏感的自我。他们不愿再让任何一份亲密关系,拥有像“孤注一掷”那样的绝对权力——能够给予极致的满足,也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毁伤。

如果世上的一切都会朽坏、会变质,那么,将自己交付给任何一个有缺陷的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赌局。这与其说是恐惧婚姻或爱情,不如说,是恐惧那份将有限期望投射到无限未来的脆弱与愚昧。

爱的歧路 : 我们只是爱上了“爱”本身

他并没有爱上谁,他只是爱上了“爱情”本身。

当激情的泡沫被柴米油盐和日复一日的琐碎消磨殆尽时,大雾散去,幻象破灭,方才发现身边的这个人,与自己曾经倾注所有幻想的那个“爱的偶像”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一刻他们才悚然惊觉:自己真的只是爱上了爱情这种状态与带给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眼前这位有着具体缺点、需要真实付出的恋爱对象。这份爱的幼稚与执着,终究没有一个坚实的落点。

很多人在热恋期爱得死去活来,那种非你不可的执着,并不是对眼前这个具体生命个体深切的体认。他们迷恋的,是那种被荷尔蒙驱动的极致亲密感,是世俗所期待的“完美寄托”。

这便是爱的歧路。当这个有限的人无法再持续提供这些精神供养和情绪价值时,我们的爱便戛然而止,转而寻求下一个能够满足我们匮乏的“爱上爱本身”的循环。

可怕的是,这种对“爱本身”的迷恋与追逐,并非仅仅停留在尘世的男女关系中。它以一种更为隐秘、更具欺骗性的方式,渗入了我们的信仰选择。

部分人对基督信仰的接纳,或许只是沿袭了家庭的轨迹,将之视作一种无须思辨、代际传承的生活惯例。也有些人视其为一个功能性的工具:在困顿之时寻求帮助,在交易中谋求心安。而这些都是表层的动机。真正引人深思的,是那群冲着“爱”而来的慕道者。

他们被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意无意塑造出的、那种充满温情、无条件接纳的“基督教之爱的氛围”所吸引。他们渴慕的,是那种被全然抚慰、被赦免、被无限接纳的感觉。

此类信徒,并没有真正爱上那要求信徒奉献自我的基督本身,他们只是爱上了“爱”这种状态,这种可以填补自我的感受。他们所拥抱的,只是一个被自我需求所建构的、完美无缺的信仰偶像,而非那位在圣经中要求门徒全然降服、全然委身的活生生的真神。这条爱的歧路,终将再次导向幻灭,因为一旦信仰的要求触及到自我牺牲的底线,那份基于“被爱感受”的信仰泡沫,便会瞬间破裂。

他们的灵魂在寻找的,是一个绝对可靠、永不枯竭的供应源头。他们只是将那份无法在有限的伴侣或自己身上实现的完美寄托,巧妙地转移到了一个神圣的投射物之上。对上帝爱的痴迷,与当初对“爱情本身”的执着,在精神内核上如出一辙,都是在渴望一种无限的、单向的付出,以治愈自身存在的缺陷。

焚心之爱:献祭于上帝的旨意

我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段时光,与其说是两个成熟灵魂的相遇,不如说是一场充满稚拙与赤诚的,对美好爱情景象的倾尽全力。那种纯粹、激烈、认定彼此是生命唯一答案的感觉,带着青春特有的决绝和一意孤行,构成了一种焚心般的爱恋。它如此美好,如此真实,让人甘愿献上所有的热情与幻想。

然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似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随着女孩返回台湾,最终这段感情不了了之。

或许,这样赤诚到近乎鲁莽的经历,在旁人眼中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幼稚戏码;或许,这样的内心煎熬和情感风暴,在那些经历过情爱的人看来,仅仅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病呻吟。我完全理解,也从不试图为此辩护。但,我却因此深深感念并珍藏上帝在其中所做的拆毁与重建的工作。

后来,每当独自一人,在机场或车站那些人潮涌动的场所里,我总会生出一种难言的脆弱与渴望:多希望有一双手能接过我沉重的行李,多希望有一个我爱的人能为我渐行渐远的背影挥手告别。无数次对“被爱”的幻想破灭之后,我曾迷惘,带着委屈与不解,向那位创造我的上帝质问:“为什么如此待我?难道我的人生不配拥有一份美好的、令人称羡的爱情吗?”

不是的。亲爱的主用祂的大能与温柔,亲自教导了我人生中这宝贵的一堂课:这一生最持久的满足、终极的保障,以及灵魂的圆满,皆在于那位创造并拯救我们的独一真神,而非世间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寄托。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够爱对方,而是误把幸福可能性“孤注一掷”地押在人身上。

因为幸福从来不是用来比较的,这是祂出于至深的爱,为我量身预备的恩典。祂籍此将我从世界的喧嚣与情欲的迷惑中领拔出来,使我的灵魂得以领悟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今,在祂的怀抱里,我的心开始学会清澈与安静,我甘愿做一个清心、诚心的人,谦卑而耐心地等候神圣的旨意与美好的预备。旧我已逝,新我向着那永恒的爱而生。

我的“雅歌”,在十字架之后

虽然蒙恩近两年,宣称与主同行,但回望脚下的路径,却发现自己并未真正脱离那俗世洪流的裹挟。我们的心,总是在世界的价值观和属天的国度之间拉扯、挣扎,如同在尘土里打滚,沾染了太多人间的执着与算计。

然而,我相信,随着灵程的渐深,当我们在基督的光中凝视自己,奇妙的蜕变会悄然发生。那些昔日曾视为生命支柱、灵魂归宿的执着,特别是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渴求,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消退。我们并不否定爱情本身的美好与宝贵,它依然是上帝赐予的、滋润人间的恩典。但我们终于明白一个更深刻的真理:爱情固然美好,却有着它清晰的边界与无法逾越的极限。它绝不能,也永远无法取代那造物主在我生命中的至高位置。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只有耶稣基督,祂以全然的爱与信实,亲自走进来,将人灵魂深处那长久以来的匮乏、空虚与饥渴,一一填满。这份满足,是世间任何亲密关系都无法企及的圆满和丰盛。至此,那份对人间之爱的孤注一掷得以放下,因为祂,就是我们终极的倚靠与全部。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残酷而又充满恩典的事实:如果你曾经为某人倾注了全部心力,那份爱恋却终究未能抵达成全的彼岸,那么,我们至少可以为她/他献上永恒的邀约——为她/他见证福音。因为人世间的任何分岔路,都抵不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那道鸿沟,那才是真正无可挽回的永别。

我们卸下了那些沉重的妄想,不再以所爱之人作为生命的全部满足与保障,不再奢望用人间的亲密关系去扭转那无常而无情的人世命运。当归回天家之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天父的爱何等丰盛、何等超越,让我们的心终于有了安息之所。

学习如何爱是一生的功课

爱情无疑是美好的,它拥有足以让人直面生死的力量。难怪著名文人元好问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感叹。然而,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生死相许呢?谁又能坦然保证自己的心意、自己的爱火,能经得起时间与岁月的考验,一生都不会改变呢?

人若没有从天上源头而来的爱,又能从何处找到真正恒久的满足?这是因为,当我们被上帝创造的那一刻,祂已将对圆满之爱的巨大渴望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正因如此,我们生来就对爱情有着一种本能、近乎刻骨铭心的渴求。

上帝设立这份爱的牵引,并非仅仅让我们沉溺于人间的相守,而是希望借由这份向着爱的本能奔赴,让每一个人最终都能认识祂这位爱的本体。祂敞开胸怀,愿意将一切真正的满足和生命中最丰盛的保障赏赐给我们。因为圣书清楚应许:“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

所以,当我们真的渴望给对方一份最好的爱,请不要将那份有限的人间之爱像商品一样摆在随时可能掉落的“墙上”,也不必像赌徒那样,将一切情感孤注一掷地寄托在某个人身上。我们应该将彼此的爱,小心翼翼地、稳稳地安放在上帝那双信实的手中,按照祂那永恒不变的心意去学习、去彼此相爱。当我们靠着自己,感到软弱无力、爱不下去的时候,耶稣那带着钉痕的双手随时扶持着我们。祂必会赐下那从天而来的、持续不断的爱的能力,引导我们从埋怨、逃避,回到爱的源头。让我们这份爱情的花朵,不仅能在今生绽放,最终更能结出荣耀、永恒的果实来。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