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法律及医学专家警告称,化学堕胎——常被宣传为对女性而言“安全”且“赋权”的选择——正导致严重的健康并发症。在很多情况下,这一手段并非自愿选择,而是在胁迫下进行。
11月10日,韩国国会举行名为“威胁女性的化学堕胎的危险”研讨会。会上,研究人员和医生指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这两种药物会引发大出血、感染、子宫损伤及流产不全等严重后果,却日益被当作普通避孕药来对待。
根据《今日基督教韩国版》(Christian Today Korea)的报道,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张志英(Jang Ji-young,汉字系音译,下同)表示:“在‘安全’和‘女性权益’这类言辞的背后,潜藏着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她展示的国际数据显示,药物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官方报告。她援引美国伦理与公共政策中心(U.S.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的研究称,10.9%的女性在化学堕胎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一概率是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列出数据的20倍以上。
张教授还称,来自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更多研究也表明,如流产不全和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未被充分上报。加拿大的研究则是将堕胎史与因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和自杀企图而住院的更高风险联系起来。
张教授称,或许最令人警惕的是2023年一项国际调查的发现,该调查显示61%接受过堕胎的女性表示,她们堕胎是受伴侣、家庭成员或社会环境的压力。她说:“这些都不是自愿选择,将被迫堕胎描绘为生育自由,实际上是一种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在这次由“生命守护及女性保护国民联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born and Women)组织的研讨会上,与会者们表示,需要就堕胎药物对女性身心的伤害及将女性推向堕胎的社会环境等问题,展开更为坦诚的讨论。
淑明女子大学药理学教授金贤雅(Kim Hyun-ah)表示,这一药物组合方案不仅会引发出血和疼痛,还会导致呕吐、发热,并且在缺乏合适医疗监护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她指出:“仅仅因为化学堕胎并非侵入性就认为它无伤大雅,这种观念极具误导性,还相当危险。”
弘益大学法学教授厓善弼(Eum Sunphil)警告称,拟议中对《母子保健法》的修订旨在扩大堕胎药物的获取途径,但这可能同时侵犯女性的安全权和未出生胎儿的生命权。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在将一种医疗及伦理风险都未能解决的操作正常化。”
包括国会议员和教会代表在内的发言人呼吁韩国政府及国会在任何与堕胎有关的立法中,都应当将保护生命放在首位。他们敦促建立保护女性及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和医疗保障机制,强调应当提供咨询、知情同意及堕胎后护理。
执政党国民力量党议员罗卿瑗(Na Kyung-won)表示,自2019年宪法法院废除堕胎禁令的裁决以来,韩国一直处于“立法真空”状态,导致堕胎药物在缺乏适当监管的情况下泛滥。她说:“化学堕胎不是解放——它是一场伪装起来的医学与社会悲剧。”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法律学者、医生及生命权倡导者,会议最终呼吁,应当将公众讨论的重心从政治口号转向女性福祉。如天主教和平广播公司记者朴艺瑟(Yesul Park)警告的那样:“称堕胎为女性权利,但无视她腹中生命及很多女性面临的压力——这是所有谎言中最危险的一种。”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