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微信

教会推行小组事工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17日 09:02 |
播放

在教会开展各项事工之际,我们既需要仰望并顺服上帝,也需要进行切实地思考并付诸行动。我们教会常驻信徒约一千多人,算上流动信徒近两千人,然而仅有四位全职教牧人员,在此情况下,牧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我们曾提议开展“小组”事工,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面落实。实际上,鉴于当前的教牧比例,推行小组事工十分必要。

一、小组可以明确责任分工

小组事工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高效的责任到人的机制。无论是堂内事奉、接待引导、车辆管理、清洁卫生,还是安全巡查、消防演练等,都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明确分工。这并非要否定传统模式的事工成效,而是通过小组架构能更系统、更高效地调配人力资源。

以本教会上半年举办的培灵会为例,为了做好培灵会的各样圣工,临时分了小组,如卫生组(尤其是在堂内信徒吃完盒饭之后的卫生打扫)、餐饮组(包括厨师小组、打饭小组、发放饭菜小组)、接待组(对外来培灵牧长接待、堂内接待等)。小组机制充分展现了其必要性和灵活性。培灵会期间,餐饮组、厨师组(数位专业厨师弟兄负责)、卫生组、分餐组等各司其职。尽管参与信徒众多,但事工开展得井然有序。精细的分工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更大幅提升了事工效率。

每个小组都有清晰的职责边界,这能有效防止推诿扯皮。当出现具体需求时,可以快速定位责任人,确保事工推进效率。同时,这种明确的责任制也增强了同工的服事使命感和团队归属感。小组架构还具有灵活调整的优势,能够适应教会发展的动态需求,为事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为培训提供系统平台

教会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同工培训,确实为各项事工的推进带来了便利。有条件的教会可以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在我们这里,当下好多教会侧重于诗班的声乐训练,其实不仅如此,其他事奉的团队同样需要专业技能的学习。以车辆管理小组为例,需要培训同工掌握车辆引导技巧、停车位规划方法以及突发纠纷的处置方式;接待引导小组则需要学习如何有序引导会众、妥善处理弟兄姊妹对空调温度的不同需求、礼貌提醒堂内走动的信徒,以及如何委婉提示大家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财务后勤小组要熟悉奉献款的登记流程、物资采购的规范步骤以及各项支出的报销标准。这些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能够让不同小组的同工在各自的事奉领域中具备更专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教会事工的实际需求,让整个教会的服事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

培训内容还应涵盖与其他小组的协调配合,以保证各项事工顺利进行。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每个小组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整个教会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方案,也是确保事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会对信徒的系统培训也是牧养事工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教会主要为慕道友开设学习班,但信徒的属灵成长不应止步于此。建议在信徒受洗归主后,继续开设信仰基础班,帮助他们深化基本真理认识,并初步了解教会服事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培训不仅能巩固信徒的信仰根基,更能从中挑选出有感动、有恩赐的信徒参与到教会的事奉中,充实教会同工的队伍。

三、小组可以帮助教会精细化牧养

无论社会和教会如何发展,教会要追求的目标一直都是精细化牧养信徒,将人的心带到上帝的面前。

小组作为教会与信徒连接的基本单元,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每位信徒的信仰状况、生活需求和灵命成长轨迹。通过小组内的定期聚会、团契分享和一对一关怀,牧者和小组带领者可以及时发现信徒在信仰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属灵引导和生活帮助。对于初信者,小组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教会生活,在彼此扶持中建立规律的信仰生活;对于成熟信徒,小组则能为他们提供发挥恩赐、服事他人的机会,通过带领新人、参与事工策划等方式促进其灵命持续进深。这种以小组为载体的牧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大型聚会中牧养难以触及个体的局限,让每位信徒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从而在信仰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跟随上帝,实现教会牧养从“粗放式覆盖”到“精细化滋养”的转变。

无论怎样,我们推动教会事工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事上帝、建造教会。这既需要依靠圣灵的带领,也需要运用合宜的方法来规划与实施。小组模式为同工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为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服事方向和具体目标,这使得培训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当培训内容与小组的实际事工紧密结合时,不仅能激发同工的学习热情,更能切实提升服事质量。既然如此,这样双赢的模式,我们理当积极推行。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