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一颗心,当它自己在流泪滴血的时候,却还愿意去安慰自己的孩子。
我想,在实际辅导的过程中,曾多次遇见过这样的母亲的心。
现在是晚上十点钟,刚刚结束了和一位母亲的电话沟通。电话打通的两个小时中,她有将近一个小时都在流泪哭泣。一面为自己艰难的处境而流泪,一面为自己孩子的无知而流泪。
姊妹家的孩子我之前就认识。这个孩子小的时候参加教会的学习,当时的表现非常好,课程中留下的经文都能主动地去背去记。只是没想到两三年的时间,孩子的性情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据她母亲说,现在孩子上了高一,有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都处于逃课、逃学的状态;在台球厅结交了不良的朋友;纹身;甚至小小年纪就得了性病.....
时至今日,孩子经常不回家,和父母也没有什么沟通和交流......每当孩子母亲说到这其中种种的时候,就发出了不自主的抽泣声。
是啊,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陷入到这种堕落的光景中呢?听着她母亲哭泣的声音,我的心也跟着在流泪哭泣。
我还曾遇见过一个母亲,同样生活在艰难与痛苦的光景中。孩子谈不上抑郁,但是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孩子有非常强的自我主张,也否认学校的教育。因此,孩子在学校没有办法和同学相处,再加上不愿意上学,所以干脆就辍学回了家。
一个处于迷茫和彷徨中的孩子辍学之后,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结果。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中,最初沉浸在手机中,然后是电脑游戏......至今将近四年的时间了。
这位母亲也听取了别人的建议,把孩子送到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进行训练。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孩子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回到家中之后,状态甚至更差了。
所以,每一次和这位母亲沟通之后,她也是留下无助的眼泪。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做什么呢?就像一些母亲面对疾病中的孩子时会说:“巴不得生病的是我,只要让孩子健康就好。”其实同样的,这些母亲多么希望即便自己付上生命的代价,也能让孩子走在正路中呢?
看到这些母亲的时候,我想起了《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的母亲。约翰牛顿的母亲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所以她在约翰·牛顿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像哈拿一样,将他带到了上帝面前,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所以,她每天教导约翰·牛顿经文的内容、唱诗歌和敬虔的话语。当然,她做得更多的一件事,就是在父的面前为约翰·牛顿献上眼泪的代价。
约翰·牛顿小的时候,在母亲精心的教导下非常的敬虔。然而,在他七岁的时候,出现了非常大的变故——他母亲去世了。
之后,约翰上了两年的学。后来因寄宿学校的严苛生活而辍学。
十一岁的时候,他就随父亲上船过着航海的生活,继而被征兵,逃跑之后又被抓回来。退伍后,他就在贩卖奴隶的船上工作,并且一直在非洲一带贩卖黑奴。当然和其他的水手一样,他也过着放荡的生活,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或许,当我们看到此刻的约翰·牛顿,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失望感。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她母亲曾为他的举手祷告,也许人的声音会停止在时间之中,但是父会一直记着祂与祂儿女所立的约。
他母亲去世16年后,一次约翰·牛顿从非洲返回英国的途中,遭遇大风暴,船险些沉没。他在狂风怒浪之中向上帝呼求说:“上帝啊,求你让我安抵港口,我将永做你的仆人。”
当然,父的确保守他平安归来。也就在那之后,他的生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七六四年的时候,他被按立为牧师,余生都在竭力反对黑奴制度。
当我们看到约翰·牛顿真的成为了他母亲所期待的,成为牧师的时候,我想到书上说:“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或许在约翰·牛顿的身上,我们应该看见有一种充满盼望的忍耐,是可以超越生命的界限的。虽然他的母亲已经不在地上了,但是她母亲在信心中、在虔诚中所发出的祈求,父从未忘记。
看见孩子堕落的状态,我们很自然的会灰心,但是想想我们自己的时候,是否曾经也像一个硬着颈项不肯回头的浪子一样违背上帝的心意呢?然而上帝却用祂百般的忍耐等候我们回转。
其实,我们也当如此。当孩子不听劝勉的时候,我们要忍耐;当孩子愚顽不明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忍耐地教导他;甚至有一天,孩子像小浪子一样离开家庭时,我们依然要忍耐他。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忍耐不等同于放纵。忍耐的过程,是我们已经做了正确的教导,已经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他却不受教导。于是,我们只能像农夫等候土产一样,忍耐等候他的心被开启的时候。
所以,忍耐不是被动的,是我们相信父终会在孩子的生命中做成祂自己的工作,是我们相信父会成全我们所交托给祂的一切。
而我们在灰心失望中,能做的就是为他不断地守望祷告。忽然想起一位上帝的老仆人做的见证——他的父亲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为他灵魂得救举手祷告,而这一坚持就是十年的时间。
在我们忍耐的时候,或许看不见结果,但是信心本身就会超越肉眼所见。这些在忧伤中的母亲,也许此刻看不到希望,但是我深信上帝必然会对他们负责到底!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