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于5月6日将38名来自缅甸的罗兴亚难民驱逐出境,其中包括15名基督徒,这些难民被遗弃在公海上,只能自己游回缅甸。
近两个月过去了,那些被印度海军抛入大海、后来游回缅甸的罗兴亚基督徒难民的亲属,仍未收到任何消息。
“如果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他们是生是死——这种对于生死的焦虑快要把我们逼疯了。”萨迪克·沙洛姆(Sadeq Shalom)在德里对《晨星新闻》这样说道。
这些亲属本身也是来自缅甸的难民,自从印度当局于5月6日将38名罗兴亚人——其中包括15名基督徒——驱逐出境后,他们就一直遭到德里警方的追捕。
警方在德里的乌塔姆纳贾尔(Uttam Nagar)和维卡斯普里(Vikaspuri)地区拘捕了这些罗兴亚基督徒难民,同时还从德里其他地区搜捕了23名穆斯林罗兴亚人。被驱逐出境的罗兴亚人被遗弃在公海上,只能自己游回缅甸——那个他们原本为了躲避种族灭绝而离开的国家。
“印度当局既没有提前通知他们本人,也未告诉家属任何信息,”纳西尔·大卫(Nasir David)说道,他年迈的父母已被遣返回国。
沙洛姆表示,被遣返的15名基督徒都在印度留下了家人。5月6日,警方抓走并遣返了沙洛姆的哥哥约翰·安瓦尔(John Anwar)。他是被海军人员于5月9日强行投入海中的15名基督徒之一,这15名基督徒包括5名女性和10名男性,其中还有3位老年人。
安瓦尔的妻子也在这15名被驱逐出境的基督徒之中,她在4月份经历过一次流产。
“我的嫂子当时不仅在面对情绪和心理上的挑战,还正在经历身体上的康复过程,”沙洛姆说道,并补充说,还有一名被遣返的女性也经历过流产。
大卫指出,当局在驱逐老年人时,既没有为他们提供日常所需的药物,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钱用于购买药品。
“我的母亲有糖尿病,父亲需要服用高血压药物——他们每天都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大卫在接受《晨星新闻》采访时说。“我母亲因为血糖波动常常晕倒,我一想到他们在缅甸没有钱、没有药物、也没有食物,究竟该怎么活下来,就吓得心惊胆战。”
大卫还表示,包括他的父母在内,几位被投海者甚至不会游泳。
沙洛姆告诉《晨星新闻》,这场磨难始于2月26日,当时印度当局召集了大约150名罗兴亚基督徒采集“生物信息”,如指纹以及其他用于身份识别的体貌特征。当局当初未采取任何行动便将他们释放了,但到了5月6日,警方通知其中15个人,称他们的生物识别信息出现技术错误,需要重新采集。
沙洛姆表示,警方将他们一处接一处地转移,试图重新登记生物信息,但每次都因网络连接问题而失败。在此过程中,当局强迫女性接受妊娠检测,男性则要接受体征识别检查。最终,官员将他们带往印德尔洛克拘留中心(Inderlok Detention Centre),并在此没收了他们的手机。
“在手机被抢走之前,我们还能偶尔通过家人发来的消息得知他们的下落,但自从他们的手机被收走之后,我们就彻底失联了。”沙洛姆说道。
第二天,沙洛姆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他哥哥安瓦尔。安瓦尔匆匆告诉沙洛姆,当局正带他们去机场,准备将他们遣返回缅甸。
“那是一个仅持续了17秒的电话,却把我们整个家庭震撼得天翻地覆,”沙洛姆说。
三天后的5月9日清晨5:30,沙洛姆再次接到了哥哥安瓦尔的电话,他游上了缅甸岸边,并借用了一位渔民的手机拨打电话。
“安瓦尔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可怕旅程和悲惨境遇,”沙洛姆说,“听完以后,我们都彻底崩溃了。”
据安瓦尔及媒体报道,印度军方先是用飞机将这批罗兴亚难民运送至位于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的斯里维贾亚普兰(Sri Vijaya Puram,也称布莱尔港Port Blair)。抵达后,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联合国难民文件、现金及随身物品,然后将他们转移至印度海军舰艇上。
安瓦尔告诉沙洛姆,海军人员用绳子绑住他们的双手,并用布蒙住他们的双眼。
“他们被绑了大约四个小时,安瓦尔的手腕都被勒破流血了。”沙洛姆说。
安瓦尔还告诉他,自己因为T恤上印有十字架图案和全名“约翰·安瓦尔”(John Anwar)而遭到殴打。海军人员问他有多少人是基督徒,他如实回答了人数。
随后,海军人员指控他们参与了4月22日发生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帕哈尔甘恐怖袭击”(Pahalgam terror attack),并莫名其妙地称他们为“巴基斯坦人”。
接着,海军官兵向这群难民提供了两个选择:要么返回缅甸,要么被送往印度尼西亚。由于担心被强制遣返回缅甸,这些难民选择了去印度尼西亚。但在5月8日午夜过后,海军人员解开了他们的捆绑,分发了救生衣,并命令他们跳入大海。
“他们被要求留在水中,并被保证会有人前来救援,”大卫说。
但在水中漂浮了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人出现,于是他们决定尝试自行游到岸边。
“会游泳的人拖着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一同前进,”大卫说。
抵达岸边后,他们看到一些男人,“担心自己因越过国际边境而被当场杀害,他们迅速靠近这些人并摆出投降姿态,”大卫说。但当他们靠近时才发现,对方是当地的渔民。
“所有游上岸的人都震惊地发现,他们并不在印度尼西亚,而是回到了缅甸。”沙洛姆说。
这是沙洛姆接到的第一通,也是最后一通来自安瓦尔的电话,电话中安瓦尔确认他们“活着回到了缅甸”。
大卫说他也与自己的父母通了电话,但那也是最后一次联络。
“直到今天,我们仍不知道他们是否平安、是否安全,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大卫焦急地说道。
不确定中的信仰
大卫在接受《晨星新闻》采访时分享了他对家人和社区的忧虑与恐惧。
“作为儿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没有生命的人,被悲伤撕裂;而作为我们社区的代表,我承受着重担,为我们人民的安全与未来深感忧心,因为我们一直活在恐惧中,”他说。
沙洛姆表示,那些子女被遣返的父母无法自我安慰。
“他们反复地说,‘如果我们能收到一点关于孩子的消息——他们是生是死都好,但我们现在一点都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他说。
大卫表示,让他能够撑过每一天的只有对于神的信心。他请求大家为他们以及印度祷告。
“我们相信神是掌权的,也相信祂在最黑暗的幽谷中仍然看顾祂的儿女,”他说。
他们如今辗转漂泊,等候神为他们开路,希望能在一个可以“无所畏惧地生活”的国家中获得政治庇护。
“我们呼吁所有教会、基督教机构和善意之人与我们一同祷告,并给予一切可能的帮助——无论是金钱支持,还是代表我们与大使馆及政府沟通,协助我们重新安置。”沙洛姆说道。
尽管处境绝望,大卫仍努力持守希望。
“即使我今生再也见不到我的父母,我仍然紧紧抓住那永恒的盼望,我们将在天堂重聚,在救主的怀中,每一滴眼泪都将被擦去,不再有忧伤。”
非人道的驱逐
除了135名基督徒罗兴亚难民对政府采取非人道方式驱逐表示质疑之外,国际人权组织“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也于6月19日呼吁印度政府“立即停止所有驱逐行动”。
国际特赦组织印度分会理事会主席阿卡尔·帕特尔(Aakar Patel)在声明中表示,该组织敦促印度政府“履行其在国际法下的法律义务,立即停止对罗兴亚难民的任何驱逐行为”。
沙洛姆与其他150名罗兴亚基督徒在遭受缅甸军方的残暴对待后,于2014年来到印度。抵达德里后,印度政府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发放了长期签证(LTV),他们也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完成了登记。
沙洛姆和其他孩子靠捡垃圾为生,而他们的父母则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孩子们白天捡垃圾,晚上参加补习,慢慢地通过开放学校系统完成了10年级和12年级的考试。
凭借教育,这些原本的拾荒者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大卫的父亲原本是文盲,为了能读圣经并教导他人,学会了孟加拉语和罗兴亚语。他从2006年开始带领教会礼拜,并成为教会执事。
然而在2017年,印度政府宣布罗兴亚人为“非法移民”,并取消了他们所有的签证。
“我们几经挣扎,好不容易才开始感到稍微安稳一些,但现在突然之间我们又变成了无家可归者,没有工作、没有食物,被连根拔起,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大卫说。
沙洛姆表示,他们并不害怕被驱逐,“但我们质疑的是驱逐的方式——没有任何通知就被抓走,被与家人强行分开,途中受到殴打,最终被扔进公海任其自生自灭。我们请求政府如果真的要驱逐我们,请把我们一家人一起遣返,不要拆散我们的家庭。”
缅甸政府将罗兴亚人视为来自孟加拉国的移民,不承认其国籍,但罗兴亚人坚称自己是缅甸西部的原住民。在2017年导致超过74万罗兴亚人逃往孟加拉的种族灭绝事件爆发之前,罗兴亚人在缅甸的总人口估计约为140万。
缅甸当局对罗兴亚人的行动自由、受教育权和进入国家公职系统的机会实行诸多限制。
联合国官员和人权观察组织将缅甸对罗兴亚人的迫害称为“种族清洗”。联合国的调查发现,极端民族主义佛教徒煽动对罗兴亚人的仇恨和宗教不容忍情绪,而缅甸安全部队则对该群体实施了即刻处决、任意逮捕和拘禁、酷刑、虐待以及强迫劳动。
在印度的罗兴亚难民也面临来自印度教民族主义团体的迫害和袭击。
基督教支援组织“敞开的门”(Open Doors)在其2025年《全球守望名单》中将印度列为全球基督徒受迫害最严重的国家第11位。而在2013年,印度还排名第31位,但自从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担任总理以来,这一排名持续下滑。
宗教自由倡导者指出,由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政府所传递出的敌对基调,使得印度的印度教极端分子变得更加猖獗,而这一现象自莫迪于2014年5月上台后便愈发严重。
新闻翻译自:《基督日报》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